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想着干点大事,有这种念头和盼头。
不过,有的人靠实实在在做事来达成目标,有的人靠为人处世来达成目标,还有的人靠布局策划来达成目标。这就像要在武林中出人头地,有的人苦练硬功夫,有的人专心提升内力,有的人则是拉起一支队伍来壮大自己。
从过往的事情来看,那个布局的人显然比前面提到的两个人要更厉害。北魏时候的李冲,就是个布局的高手。他一辈子都在想办法掌控北魏的政治大权,还想悄悄成为背后的真正老大。结果,他真的把这个大局给布成了,名垂千古。他的办法就是支持汉四姓,同时让陇右李氏(他自己背后的家族)也加入北魏,然后一步步掌控北魏。
上次已经讲了事情的前因后果,这次咱们就瞅瞅他咋样把清河崔家、范阳卢家、荥阳郑家、太原王家这四个在北魏时还没啥根基的家族,捧成了四大家族。咱们一个一个来说!
头一个要提的,就是清河的崔家。
孝文帝搬到洛阳后,派尚书崔亮同时管吏部郎的工作,帮他开展整理家族地位的种姓改革。这种重要的事情,他肯定得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办。
魏王到了洛阳,打算好好整顿一下官员的作风,就让尚书崔亮同时负责吏部的工作。
这个北魏时期的新人物崔亮,你知道是谁吗?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冲老师的学生。
清河崔家以前因为编写国史的事儿,差点儿被满门抄斩,好在有些逃过一劫的人在青州安了家。可没多久,他们又被逼得没办法,只好回北魏谋生。按常理说,他们想东山再起可没那么容易。那崔家到底是怎么快速恢复往日辉煌的呢?关键还得靠李冲这个人。
那时候,崔亮的堂哥崔光从青州回到北魏,就自个儿找上了李冲做靠山。他还特别叮嘱崔亮说:你别光啃书本,得多去李府串串门!就算你真是个书虫,李家的藏书也多得很,对你的学问可是大有好处呢!
那时候,陇西的李冲在朝廷里掌权,你族兄李光前去投靠他,他对你说:怎能老埋头于笔墨纸砚中,不去依靠李冲呢?他家书多得是,正好可以趁机去学习。
于是,崔亮成了李冲的“弟子”,并且在李冲的帮助下,他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。
诸葛亮一读那文章,眼泪鼻涕一起流,声音却没变。钟冲觉得非常神奇,就把他请到家里做客。钟冲对他侄子钟彦说:“大崔这人宽厚文雅,你可以和他交朋友;小崔这人严谨清高,你得尊敬他。这两个人将来肯定大有出息。”于是钟冲推荐他们做了中书博士。后来,他们又转任议郎,不久就升为了尚书二千石郎。
接着,两大家子为了更多好处走到了一起,结成了更紧密的亲戚关系。就像李冲家的第五个女儿,后来就成了崔光家儿子崔勖的媳妇。
李冲这人吧,就像之前提过的,给自家亲戚帮忙那是毫不含糊,“有权有势了,肯定先想着自家亲眷”,反正有啥好处肯定是先紧着自家亲戚来。
因此,清河崔家从山东回来后能快速崭露头角,主要靠的是和李冲结成了这门亲事,这可是他们的大助力。
再说说第二个,那就是范阳的卢家。
范阳卢家和清河崔家其实发家方式挺像的,卢度世的儿子卢渊做了卢家的当家人后,也积极跟李冲家族结了亲。
老百姓都知道的史书上写着,卢家能崛起并得到孝文帝的赏识,全靠李冲在暗中帮忙。
渊和李冲仆射关系特别好。李冲很看重渊家的家风,而渊也十分钦佩李冲的才能和官职,所以他们两家就结为了亲家,来往非常密切。渊能得到高祖的赏识,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李冲的缘故。
这事儿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,咱们也就不啰嗦了。
排行第三的是荥阳的郑家。
那时候,荥阳的郑家已经开始没落了,家主郑羲日子一直过得不太顺心,家里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快维持不住了。还好后来通过和李家结亲,郑家才有了新气象。郑羲也因此慢慢升官,最后当上了北魏的中书令,挤进了北魏的领导班子。
后来多年都没调动,手头也越来越紧,于是就请假回家,结果就一直留在老家没回来。等到李冲得势受宠,因为他和羲是亲戚,就直接在家里被征召为中书令了。
再说说郑羲这人,他以前吃过“穷”的苦头,好像对贫穷特别害怕。因此,在做官时,他有些贪小便宜,立场也不那么坚定。可要知道,北魏在冯太后严打腐败后,像郑羲这样的人日子可不好过。但奇怪的是,郑羲居然没事。为什么呢?史书上写得很清楚,是因为执法的人不敢得罪李冲,所以就只好对李冲的亲家郑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。
羲多这家伙,啥事儿都靠收礼才肯办。而且他还特别小气,老百姓要是送礼给他,他连杯酒、块肉都不舍得拿出来招待。人家西门送他的羊和酒,他转手就在东门给卖了。就算是他亲信李冲,法律也拿他没办法,没人敢去纠他的错。
瞧瞧,知道什么是真正厉害的人物吗?李冲就是啊!咱们办事不用靠批条子,报上咱的名字就好使。只要跟我有交情,没人敢动你一根汗毛。
第四个要说的是太原的王氏家族。
老样子,老风味,太原王氏还是靠联姻的老办法。王慧龙的女儿嫁给了姑臧侯李承,他呀,就是李冲的哥哥。这位哥哥对李冲可是有养育之恩的。
因此,到了王慧龙的孙子王琼那会儿,原本作为外来户的太原王氏,被孝文帝纳入了北魏的高层圈子。这是咋回事呢?其实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,全靠李冲在孝文帝面前不停地美言。
一开始,皇上设立官员选拔官的时候,随意地对祚说:并州的选拔官嘛,你家理应推荐王琼。祚回去后跟同事们说:王琼这人行不行现在还看不出来呢,我们家为啥要矮他一截?不过是皇上只听信了李冲的夸大之词罢了。
孝文帝你不觉得太原王氏有多好没关系,但关键是我觉得他们很棒,因为他们跟我家有亲戚关系。我会常在你耳边夸他们,直到你也觉得他们真的很不错为止。
到现在,大家该清楚了吧,为啥北魏时的汉族四大姓氏,就是隋唐时五姓中的除了陇西李氏外的其他四家,都应该给李冲写封感谢信呢?要是没了李冲的帮忙,你们家可没法这么快就东山再起,再次闪耀啦!
那么,李冲为啥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?因为他就像是北魏发展的总策划师,也是改革的大管家。像“三长制”这样的好主意就是他搞出来的,迁都洛阳的背后也有他的功劳,而且他还在隋唐时期“五姓七望”中的五个大家族崛起中起了关键作用。
孝文帝挑选北都时,李冲也帮了不少忙,参与了很多事情。
想想看,李冲为啥偏偏要帮衬“崔王郑卢”这四家当时并不起眼儿的家族呢?难道北魏那时候就没几个更有实力的大户人家了吗?这其实就像天使投资人挑项目的道理一样。为啥选你投资呢?一来是你真缺我这笔钱,二来是你潜力大,稳赚不赔。那些已经混得风生水起的家族,我可不稀罕投。好东西得用在关键处,我图的是长远回报。
有了李冲代表的陇右李氏加入,北魏的汉人五大势力就算是站稳脚跟了。就像李冲一个人在北魏的核心地带给汉人打下了一片天地。李冲带着他的“天地玄黄”四个得力助手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构建起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权力体系。这“五姓”之间不仅在以前就热衷联姻,还得到了和北魏皇室结亲的特别权利。孝文帝不光自己娶了一个这五家出身的女子,他的六个弟媳中,除了穆氏来自“八姓”之外,其他五位都出自这五大势力。
那时候,王宫里的侍从应该从八大望族和清廉有修养的人家中挑选。
一旦那个精英小团体稳固下来,其他事情就都好办了,升官发财不过是时间问题!孝文帝时期,“五姓”这些大家族开始迅速崛起,他们的后代也得到了入朝为官的绝佳机会,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一下子就大涨了。
比如说,五姓家族不仅嫁出了不少女儿,还娶了很多北魏的公主进门。特别是范阳卢家,简直是“一家三公主”:卢道裕娶了乐浪公主,卢道虔娶了济南公主,卢元聿又娶了义阳公主。卢家因为得到了李冲的提拔,在北魏官场上一路畅通。后来北魏灭亡了,卢靖的三个儿子分别在西魏、北齐、北周当上了皇帝的老师。到了唐朝,卢家更是出了八位宰相。
一家三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,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很大的荣耀。
再比如,荥阳的郑羲有个女儿被孝文帝选进宫里做了嫔妃,郑羲也因此被提拔为秘书监。他不仅自己贪污受贿,不干好事,他的五个兄弟也在地方上横行霸道,成了大恶霸。到了北魏晚期,郑家的后代郑俨受到胡太后的宠爱,整天待在宫里,后来还当上了中书令,掌控了朝廷大权。郑家人在北周时期也混得风生水起,郑孝穆做了北周的中书令,郑伟被封为襄城郡公、龙骧大将军,还负责守卫江陵;郑孝穆的儿子郑译在北周做内史和上大夫,帮助杨坚建立隋朝后,被封为沛国公。郑译的儿子郑元寿在隋朝和唐朝都做过官,最后做到了鸿胪卿。郑元寿的堂哥郑善果在隋唐两朝都当过兵部尚书、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,整个唐朝期间,荥阳的郑家一共有十个人做到了宰相的位置。
他仗着家里有权有势,就经常做出些没规矩的事,村里的人,都把他当仇人一样恨。
再比如太原的王氏家族,从王琼的四个儿子起,都开始在历史上崭露头角,政界称他们为“王家四杰,英才辈出”。后来的晋阳王氏四大支脉,就是由这四位公子繁衍而来。王琼的大儿子王遵业做了黄门郎,被人叫做“小丞相”,他这一支后代最为显贵,北朝到隋唐,史书上有记载的,做到五品官的将近十人,到了唐朝还出了宰相王溥。
比如说清河崔家,崔宗伯有个女儿嫁给了孝文帝,他们家这一脉就分出了清河大房和清河小房两支。清河大房的老祖宗崔休,他的女儿呢,嫁给了大权臣元乂的儿子元舒。崔休的儿子崔仲文,又娶了丞相高阳王元雍的女儿,后来他自己也做了北齐的散骑常侍、光禄大夫。崔仲文的儿子崔甗更厉害,做到了北齐的车骑大将军、七兵尚书、侍中,还被封为武城县公。崔休一共有九个儿子,个个都做了大官。到了唐朝,整个清河崔家一共出了12位宰相呢。
说到陇右李氏,那简直是厉害得不得了,他们最终把北魏和整个天下都给拿下了,这事儿大家都知道,就不用多说了。
亲们,要是听说哪个国家或者政府里有了“几大家”这种说法或情况,那就别想着简单了,里面肯定是风起云涌,乱得很。就像民国那会儿委员长掌权的时候一样。
行了,汉人在北魏的地位已经站稳脚跟,势头还很猛。胡人和汉人要么融合,要么争斗,反正不是你占上风就是我占上风,这种趋势和局面已经开始了。
咱们来复习一下,现在大伙儿明白崔浩当年心里打的那个大主意是啥了吧?只可惜他最后关头失败了,反倒是李冲把他没能做成的事儿给做成了。
但是,北魏那时候主要是胡人当家做主,汉人要想翻身可不容易啊!具体怎么回事儿咱就不细说了,简单讲就是,得找那些有钱有势的商家一起对抗大平台,让上面的老板不得不多听听商家的意见。你们北魏皇室不是跟代人集团有摩擦嘛,这时候就得靠我们汉人啦!所以啊,你们得接纳汉人,接纳汉文化,这是唯一的出路,赶紧推进汉化改革吧!快加入我们的汉人大家庭,让我们这些“圈外人”去帮你们摆平那些嚣张的手下吧!
因此,尽管那时候北魏的代人勋贵集团势力大得很,可他们那胡八姓的后继力量,终究比不上汉五姓。一来,大老板对你们胡八姓已经非常不满了,从名义到政策,你们都处于劣势;二来,你们的老巢在北边、在平城,一到洛阳、到了中原地带,那就是到了别人的地盘,从根基上讲,你们可是吃了大败仗。
在咱的地头上,得按咱的规矩办事,况且咱还有大老板撑腰,你们拿什么跟咱斗?咱们都不用暗地里使绊子,直接明着来。就拿升官这事儿说吧,现在不打仗了,主要是治国,要多用读书人,对吧?那你们胡人读书能比得过汉人吗?你们的书都是我们汉人编的呢!要是学问上比不过汉人,那就别抱怨汉人占的编制比你们多了。
其实历史上的那些大纠纷大多都这样,不论是抱怨还是炫耀,都各有各的道理,但说到底,还是得看谁掌握了说话的权利,谁定的规矩,还有这比赛的场地是怎么布置的……就像商业合同,表面上看起来都挺公平的,但实质上都不那么回事,因为还有个“最终怎么解释我说了算”的条款呢。
从汉朝末年一直到南北朝,差不多过了三百年,士族阶层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。说起来,李冲这个人和汉朝末年的袁绍挺像的,两人都是特别有本事的幕后策划高手。
现在离北魏垮台还有三十来年,时间听起来挺长,但其实北魏的命运已经定了。孝文帝啊,你给北魏种下了恶果,虽然还能撑阵子,但已经没法挽救了。就像东汉一样,虽说最后不是袁绍亲手挖了你们刘家的祖坟,但他可是宣告了你们家族的终结。
记住了啊,李冲这家伙挺神秘的,在南北朝那会儿,他的影响力可能仅次于冯太后。之后北齐、北周、隋唐这些朝代,都是他的后辈们在主导大局。
咱们再来聊聊魏孝文帝元宏吧。这家伙聪明不?那叫一个机灵!有眼光没?绝对有!想不想干出一番事业?那是肯定的……因此,他在历史上的形象还挺好的!但他和周瑜有点像,都背弃了自己的族群和阶层,你所谓的那些辉煌时刻,真的站得住脚吗?能被大家普遍认可吗?
我说个例子啊,要是有说得不对的地方,请各位多多担待一下。
现在是不是有些小伙子跟家里人合不来,反而对老婆家特别上心,连孩子都不肯跟自己姓,要跟着老婆姓,好像这样既让家里人不舒服又能显示自己在小家的地位。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?要是你能活得长点,就看看三代以后吧,到时候你会发现,不管你现在有多少家业,三代一过,这些家业跟你、跟你家可能就没啥大关系了。
孝文帝搞的“姓氏大变革”真的行吗?怎么可能行呢!连自己家族的人都不待见了,外人能真心对你好吗?说实话,比起东晋的开国皇上司马睿,他可能还差点儿火候。司马睿和王家共享天下,好歹还装模作样地反抗了几下,孝文帝呢,简直就是一路主动往上贴。
“把狼招进家里来”这句话,大伙儿都耳熟能详,可因此栽跟头的人却多得数不清。就像西晋那会儿,有些人自家闹矛盾,还傻乎乎地请胡人来帮忙,还有孝文帝那会儿,一个劲儿地推行汉化,结果都不太好。
汉文帝这样不公平的待遇,彻底激化了北魏的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。那些胡人心里真是憋屈啊!想当初,我们可是拓跋家族一起打拼的老伙伴,现在拓跋家有了新宠,就把我们这些老功臣抛在脑后,处处看我们不顺眼,轻的就骂一顿,重的还动手打,逼得我们这些“老相好”不得不站出来,跟那“小三”斗一斗了。
就好比后来北方边境乱成一团时,广阳王元深上书说:想当年平城作为都城时,特别看重北方边境,专门挑选有才能的人和显赫家族的后代去当镇守将领,这些人不仅升官不受阻,还有额外的好处,那时候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去六镇守边疆呢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洛阳和中原那块地方,胡人已经没啥政治地位了,要是想找条出路,那就得回到最开始有机会的地方去。
广阳王禀报说:以前的朝廷定都在平城时,特别看重北方边境,精心挑选亲近贤能的人,让他们挥旗镇守,还配上高门大户的子弟,誓死守卫。这些人不仅没耽误做官,反而还享受特别的免除徭役待遇。那时候,大家都争着想干这差事。
太和中期,李冲当了大官后,凉州的老百姓就不用再服劳役了。可那些代人来的一帮人,却得跑去守边疆。他们到了那儿,只能被镇守的将领当小喽啰使,比如当个虞侯啥的,一辈子能做到的最大官也就军主了。而那些同样姓氏但在京城里被看重的人,却能当大官,享受高官厚禄。这样一来,那些在边疆的人因为看不到升官的希望,就开始大量逃跑。说白了,就是代人的小圈子被打破了,散伙啦!
在太和中,大臣李冲掌权,凉州当地人都不用再做苦力了;可那些京城里的老贵族,却还得去守边疆。除非是在朝廷里犯了错,不然没人愿意跟他们混在一起。在本地做官的,顶多只能当个巡逻的小头目或者随从,一辈子也别想升到更高的军职;但他们族里那些在京城的人却能当大官。留在镇上的族人,就没这么好的路了,很多人干脆就跑了。
孝文帝对代人集团越来越苛刻,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?说白了,就是既后悔又愤怒。真是悔不当初啊,怎么就瞎了眼,帮拓跋家这群混蛋争江山。但话说回来,我们能帮你们争,同样也能帮别人,甚至自己动手去争。
害怕了吧!北魏!
